
“彷彿在樹隙中透著天光的「天使之星」,在這樣充滿綠意的環境,只有這塊可以將自然延續到室內,也只有這樣條件的空間,有足夠的餘裕展現天使之星的氣魄,及其蘊含深厚歷史感的內涵。”
—元設計 主理人 王采元
物理學專長的室內設計師,追求什麼樣的空間美學?王采元的設計,在美學之外,亦是科學精神與生活實踐的對話。「沐浴在光中」是王采元首件運用大理石的作品,透過她的設計語彙,「天使之星」的翠綠與大片山景一應一和,打破了材質與自然的界線。

王采元的設計之路,始於大學畢業前夕的起心動念。從北一女地科社啟蒙了對天文物理的興趣,進入台大物理系,原以為會在未來的職涯擴展天文與地質的界域,但這一切卻在大四那年停下腳步。早慧的她,在菁英匯聚的最高學府感受到「人外有人」的自我限制,同時在臨到踏入社會與繼續深造的抉擇點時,又彷彿看見未來的自己惶然於中年危機:若自此一頭栽入研究,極可能面臨需全身心投入科研觀測的挑戰,這著實與她重視家庭的性格相悖。
始於建築,走入建築
經歷了一整年的思考,王采元決定跳脫體制選擇了自學之路,「我從小就喜歡建築,家中往來的也都是建築人。」跟別的孩子最大不同之處,媽媽的繪圖板是她的玩具,這些熟悉事物像是童年就存在的學伴,陪她兜了一圈,仍回到無法忘情建築。從華梵大學建築系到不同建築師的講座,王采元求知若渴;建築家王鎮華是父親,亦是專業上的導師,領著她逐步從構造、材料、工法到室內設計,就這麼沉浸鑽研了七、八年,期間亦於2003年成立了王采元工作室/元設計。

「物理學訓練的是一整套的邏輯思維。它不斷探問原理為何,透過細微的觀察得出規律,從規律整合出背後的成因,繼之不懈地驗證,而支撐這一切的梗概,正是科學精神。」這些養分滲入了元設計,讓王采元的作品彷彿有一道隱形線條使空間變得明晰,但又舒服怡然。她自剖,「我重視結構、材料特性、邏輯與構造的合理性,探求工法合理的極限值,這都是物理給我的養分,即便重來一次,我還是會選擇讀物理再轉設計。」這份精準,很大程度來自父親的影響。王鎮華不只是一位建築家,也是一位重視實踐的教育者。「爸爸知道我個性好強,他用一生告訴我:別管嘴上說了什麼,最重要的是怎麼做。」
實踐才能出真功夫,實踐才會出精神!王采元仍記得小學一年級時修理水龍頭的經驗,「水龍頭壞了!」爸爸聞言,直接丟來一顆水龍頭,「妳去修修看!」她先是因未關水而噴濺一身濕,繼而摸索止水膠帶的用法,最後竟然修好了,「媽媽會稱讚我好棒,但爸爸總是淡淡的不做表示,那時我就發現,親手解決問題,就能得到滿滿的成就感。」父親讓她明白,設計不是紙上談兵,做錯了也可以學到東西,這些都是落實於生活的身教實踐。
深愛地質的我,高中就對於石材經過數萬年的歷史高壓堆疊形成的紋理格外著迷。這些石材跟天文有著同樣的特質——我們在欣賞的美感是超大尺度的時間之美,這也是我之所以二十幾年來都不碰大理石。直到遇見「沐浴在光中」,腦中出現承豪石材的天使之星,這是我第一個想放在空間裡的大理石。——王采元
言及嘗試新事物,「沐浴在光中」這件作品,在業主完全放手、全力支持的前提下,王采元在格局與材料上都有不同以往的嘗試。坐擁矗立眼前的山景綠林,該住宅作為一家人的主要起居、社交及工作的「別館」,需要同時承載宴客、工作室與家務收納的多重機能。她打開原本阻隔的格局,引入自然通風與採光,使居住者視線所及,皆能與窗外景致相遇。而沙發的斜向布局,對之以圓弧石牆承接起視線的流動,亦化解了結構梁帶來的壓迫感。

令人驚訝的是,這也是王采元從事設計二十多年來,首度讓大理石成為空間的主角,更是她第一次在作品中運用大理石。
那是一道以「天使之星」打造的弧形主牆。對於石材,王采元認為,若空間尺度不足,或環境條件無法承載石材的歷史感與氣勢,便不該浪費這天然的恩賜。然而,當她想起曾在藝博會遇見這塊透光帶綠、紋理又十分雅緻的「天使之星」,便感覺它有足夠的能量回應住宅所面對的景觀,「好像我走在樹隙之間,看到天光的感覺」,既能成為視線焦點的點睛之筆,又能引景入室。她形容,夜晚關上燈,僅以微光映照石牆時,石材彷若把室外的樹影偷渡了進來,「甚至有人看到這件作品的夜拍,真以為我後面藏了一棵樹!」

這一突破性的嘗試並不容易。為了完成大理石弧牆,王采元從原本的塗料備案,轉而挑戰以厚石板「偷弧面」銜接。要完美落實想像的美好,她很感謝施工團隊的付出,從切割六片石材到手工修整,再到邊緣削薄、對花精準銜接,直至打光設計,每一道環節都必須小心翼翼。在這段過程,承豪石材施工團隊的全心投入,對她而言也是完全嶄新的經驗。不同於多數傳統產業的保守,從工法討論、多次現場確認到色溫校準,展現出願意創新的積極態度。為了讓石牆在夜晚光環境下呈現最舒適的色澤,承豪團隊親赴工廠以測色儀比對,從 3000K 到 5700K,一一確認最適合的光感。對王采元來說,這樣的專業與細緻,是推動傳統產業往前一步的珍貴力量。
然而,設計不是人生的全部。若只依照王采元的天性走,她或許會將所有時間都投入在設計與手作中——從木雕、印章篆刻到紙雕,手持刀具的創作總能讓她廢寢忘食。但正如大學時代的她,早已預見與家人共享時光才是此生摯愛。放開設計圖稿,她會與家人一起看動漫,陪女兒追 YouTuber、玩樂高,讓陪伴成為愛的實踐。回歸工作,她也願意花數月漫長時間與業主共同造就理想居所的藍圖,以時間醞釀,用理性設計,用感性寫一個家的故事。

採訪後記
編輯之語:我曾參與編輯一冊討論建築家王大閎的專輯,王采元的父親,王鎮華教授也是其中一位撰述學者。「王老師為了這篇稿子,親自到出版社來對稿,一個字不落地討論、斟酌。」正在受訪的采元紅了眼眶:「這就是爸爸會做的事。」她在官網日誌寫著經常在心中與父親對話,而從她為每個作品、每個家仔細落下的簽名款——或許是一面大霸尖山的淺浮雕,或許是她耐心尋找實木製作的桌椅——哲人已遠,但元設計把這樣的家學,這樣的精神,用心實踐。
